物理教学探讨杂志
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
主管/主办: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
国内刊号:CN:50-1061/G4
国际刊号:ISSN:1003-6148
期刊信息

中文名称:物理教学探讨杂志

刊物语言:中文

刊物规格:A4

主管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创刊时间:1980

出版周期:月刊

国内刊号:50-1061/G4

国际刊号:1003-6148

邮发代号:78-75

刊物定价:408.00元/年

出版地:重庆

首页>物理教学探讨杂志
  • 杂志名称:物理教学探讨杂志
  • 主管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 主办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 国际刊号:1003-6148
  • 国内刊号:50-1061/G4
  • 出版周期:月刊
  • 期刊荣誉: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
  • 期刊收录: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物理教学探讨杂志介绍

《物理教学探讨》(CN:50-1061/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物理教学探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成科学严谨、与时俱进、坚持真理、探索创新的办刊作风,以基层中学物理教师、教研人员及各大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为中心,以改革、服务、求实为主线,充分发挥西南大学物理学院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为读者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掘渠道,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搭建平台。

本刊栏目设置
专家论坛、教学改革、教材教法研究、课改实验区、科学技术社会、现代教育技术、问题讨论、物理实验
本刊数据库收录/荣誉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
物理教学探讨杂志投稿须知

1.引言章节编号为0,一级标题按123等顺序编号,二级标题使用1.1、1.2、1.3等,三级标题使用1.1.1、1.1.2、1.1.3等,一律左顶格。

2.脚注中的外文参考文献要用外文原文,作者、书名、杂志名字体一致采用Times New Roman,书名、杂志名等用斜体,其余采用正体。

3.所有来稿请注明作者简介及单位、联系方式等。

4.请勿一稿多投,并自留原稿,一个月内未采用的,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对来稿可做文字修改或删减。

5.同一种参考文献多次引用,要标为同一序号,文后不得多次著录;多次引用的文献在文内序号后用上标括号内分别标出每次引用文句的页码,文后著录不再标识页码。

期刊引用
往期文章
  • 实验驱动探究,分享回归课标——初三复习课引入自制“浮沉子”演示实验的教学反思

    浮力是初三物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就自制简易的浮沉子进行演示实验,结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学生课程中心论出发,大胆开放设问,启发学生讨论交流,开发总结了这一来自生活的简单演示实验的物理学知识。

    作者:李先全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以学生生活为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源泉

    以学生生活为源泉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用问题驱动任务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符合新课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时可以正用学生生活经验同化新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反用生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构建新知识。

    作者:柯厚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依据器材 创新设计——以“断电自感”为例

    教材所介绍的实验,大多只是原理性的,实际操作时,有时需要特定型号的器材,才会有理想的效果。当现有器材不具备原实验设计所达到的效果时,能否利用现有器材,对原实验设计进行成功改进或创新.是决定实验教学能否进行的关键。本文设计了三种“断电自感”实验,就是针对现有器材、易得器材,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进行的4种有效改进和创新的...

    作者:刘成刚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类比生活情景化解物理教学难点

    物理教学中通过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物理教学内容、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等与生活情景进行类比,可以很好地化抽象为形象,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促进学生形成物理学习的积极心理,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作者:马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国物理教育从无到有并达到国际水平的历程(下)

    本文下篇记述了抗日战争和战後复员时期的中国物理教育发展。多难兴邦,抗战时期条件极端困苦,却激发出西南联大这朵教育史上的奇葩。中国近代教育,从教育理念到办学体制,从课程设置到图书仪器制备,都是从西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完全靠到西方国家留学。截止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一批本土培养的高水平科学家出土了。

    作者:赵凯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